内 容:福田区政府提出未来的福田发展定位是“曼哈顿+硅谷”,主导产业是“金融+科技+文化+创新”。福田区要“再聚焦、再中心化、再创辉煌”,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不停地拓展,不断地创新,巩固中心城区地位。
福田区在中心城区的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市场优势,形成了金融聚集区、证券交易所、京港高铁福田站、若干条地铁线、深港陆路口岸、梅林-彩田“深圳智谷”、华强-上步“全球智能终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为福田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战略基础。福田区现在的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63%,辖区聚集着全市约40%的银行、65%的证券机构、70%的持牌金融总部、80%的创投机构、94%的基金公司,300多家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着全国30%以上的基金资本。我们要如何发挥这些已有的先发产业优势和基础设施作用,是我们今后工作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目前,福田区综合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业发展优势还不稳定,保险业规模还比较小,证券业还在低水平徘徊;
二是房地产行业发展态势趋缓;
三是现代服务业缺乏骨干规模企业;
四是创新科技人才短缺;
五是现有规模企业流失;
六是综合发展政策资源不足。
办 法:
针对目前亟待解决的发展瓶颈和困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一、建议区政府在协调金融、科技、文化、创新等产业发展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定期发布区域内这些行业和产业的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指导、统筹、平衡区域内各项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这些产业充分利用全区的产业发展优势,做到合理分布和有序运营。发展大数据在金融、科技、文化、创新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动大数据发展与提升服务区域内金融、科技、文化、创新等行业水平有机结合。
二、福田区在建成区内已经没有可供商业开发的大面积土地,只能是通过改造区域内的老旧社区来释放土地的增值效率。建议在辖区内的旧城改造中(尤其是香蜜湖片区)大幅度提高建筑的容积率,在统筹新建社区环境的同时,将建筑地上高度标准提高到60至80层,地下扩展到5至10层,向空中和地下争取发展空间。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增量土地释放出来,预留给金融、科技、文化、创新总部企业和上市公司,作为这些企业的办公用地和配套的人才居住用地及相应的社会服务配套用地,这些区域的改造可由区政府与总部企业或上市公司共同规划和出资建设,其中人才居住用房采取长期出租的管理模式,为在高成本地区工作的年轻人降低生活压力和负担,激发他们在福田区工作和生活的信心。同时由于总部企业与人才居住房及社会服务配套设施都设置在同一个社区,也会减低区域内的社会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的环境保护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建议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的改革力度,利用政府网络平台将区政府扶持帮助企业的政策及具体实施方法流程化、透明化、快捷化,方便企业简单明了的咨询、办理和分享政府给予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新时代经济运营氛围。对根植福田区的券商、律师、会计师、评估师、投资咨询、投资基金等有助于企业上市的中介机构和个人,每年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产业链在福田区健康发展。对根植于福田区的优秀企业家,每年给予特殊的奖励措施,鼓励他们继续办好企业,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建议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一些活动,推动区域内企业学习掌握有关新政策、市场动态和新科技成果。例如: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发布会、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研讨会、企业家座谈会等。通过交流、联谊、沟通,促进区内企业及时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形势和商机。
五、在发展区域内的金融、科技、文化、创新等领域的过程中,在"一国两制"原则下,进行制度创新,开创深港经济社会合作和联系的新模式,提升区域内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利用福田的陆路、高铁口岸优势和河套地区的待开发资源,积极推动深港两地的金融、科技、文化、创新等行业协会组织深度交流、相互参与,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科技、文化、人员的相互融通创造更大的合作空间。利用福田区已有的金融市场优势,积极向国家争取一些新建金融机构的牌照指标,以利于社会各界投资向福田区聚集和落户。向国家争取一些资本项下的外汇交易权利,有利于福田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金融枢纽作用,有利于区域内投融资机构的经营运作,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向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