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您,来到福田网!

人与自然的再生共鸣|展览《蓝色地平线》正式开幕!


2024-11-13 来源:深圳新闻网      编辑:许诗妍 王容



11月9日,《蓝色地平线》展览在福田美术馆正式开幕,并将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


深圳新闻网2024年11月13日讯(记者 杨铭琪)近日,《蓝色地平线》展览在福田美术馆正式开幕,并将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该展览汇聚22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

image.png

据介绍,本次展览以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再生艺术为核心,分成七个单元去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呈现人类与海洋之间千百年来共生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和可持续设计守护地球的蓝色资源。展览通过纤维艺术、再生材料与海洋声景装置,唤起观众对自然的敬畏与反思,表达了对人类与海洋共生之路的深切关怀。此外,木星团队全员参与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首次亮相。

image.png

在“蓝色地平线”展览中,艺术家露莎的作品《回响》和《海耳》以湾区的天然材料,塑造出一种诗意的艺术表达,传达出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image.png

艺术家袁隆创作的装置作品《量子跃迁-Lilith》是一件具有当代性和批判意识的装置艺术作品,用亚克力、矿泉水瓶、生物基可降解PLA、生物材料、机械传动结构、电机、探测器等多种材料创作而成。

image.png

艺术家胡虹慈的作品《Knirror》通过两件紧身衣的镜像连接,作品反映了我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强调了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作品中的无缝针织技术以及基于潜水服改造的时装,旨在探讨人与自然,尤其是海洋之间的可持续关系。

image.png

艺术家吴帆的创作灵感源于⾃然与内⼼感悟,以⽇常物品为载体,以纺织与⾦属纤维为材料,呈现具象或抽象的⽴体形态,探讨⼈与⾃然、物、环境之间关系的本质。该作品通过将废旧物品(椅子)与人工材料(金属纤维)结合,模拟出植物的形态。这些植物形象带有某种反讽意味:它们既是自然的象征,又是通过人造的、非自然的元素构成的。作品中的金属纤维和椅子是典型的“ready-made”艺术材料,将人类的消费行为与自然的再生力对比,通过人造与自然的冲突制造出一种不安定的美感。这种“植物”无法真正融入自然,而是带着人工的痕迹生长出来,仿佛在传达一种自我拯救的力量和对未来生态系统的思考。

image.png

艺术家任光辉与吴慧荣的共创作品《目光》体现出种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扎染是天然染料和手工工艺,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复兴,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尊重,让观众认识到选择天然的、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而旧时尚画报上的眼睛图案则象征着现代消费文化中个体的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是对身份、审美和潮流的隐喻。

image.png

艺术家岳嵩的作品《观复系列之五》可以理解为“观察过去,恢复传统”。艺术家用当下科技的材料表达历史、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反思,希望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启示,把传统的编织技术用当代科技的材料重新带入现代生活中。该作品试图通过羊毛与编织技术的结合来突破传统壁毯的艺术静态化、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来形成一个全新的壁毯艺术。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许诗妍 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