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掷砚成洲” 登砚洲岛听美丽传说赏古韵文化


2020-05-28 来源:深圳新闻网     编辑:邓涛



肇庆也流传着许多跟端砚有关的故事,其中最广泛传颂的是大宋名臣包拯“掷砚成洲”的美丽传说。



深圳新闻网5月27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刘屹龙 通讯员 温现青)“呵气可成墨,隆冬不结冰。”产自今天广东省肇庆市的端砚因石品上乘位居四大名砚之首,肇庆也流传着许多跟端砚有关的故事,其中最广泛传颂的是大宋名臣包拯“掷砚成洲”的美丽传说。

包拯曾在端州(今天的肇庆)任知州,相当于市长一职,在任期间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民间相传,在包公乘船离开端州准备回京时,途径羚羊峡突遇狂风骤起,波浪翻腾,无法继续前行。包公感到跷蹊,立即查问随从,原来有老砚匠为感恩包公赠予了一方端砚,包公得知后坚辞不授,立即取出端砚抛到江中,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后来,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陆洲,就是今天的砚洲岛。

“‘掷砚成洲’的传说反映了包公‘不持一砚归’,严于律己公正廉明的崇高品德,也传递出老百姓对包公的敬仰之心和怀念之情。”肇庆中砚旅游休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跃辉告诉记者,包公在大湾区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肇庆老百姓非常感念包公,200多年来都有拜包公的传统。“砚洲岛上的包公楼就是为缅怀包公为官清廉造福黎民百姓而建,如今已经成为廉政文化基地。”

砚洲岛因“掷砚成洲”的传说而扬名,事实上,作为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该岛本身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砚洲岛全岛面积6.32平方公里,与广州市相距80公里,对外连接有广佛、广三、广肇高速,珠外环高速,深圳高铁往返不足一个半小时车程。砚洲岛上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丰富,登上砚洲岛,随处可见古道、古码头、古树,除了包公楼,还有陈焕章故居、陈氏宗祠、知青楼等古建筑,民俗文化、祈福文化、乡土文化、宗祠文化、儒释道文化氛围浓厚。

陈焕章故居

陈焕章是砚洲岛上土生土长的传奇人物,他师从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有名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既是清末进士,也是留美博士,他弘扬孔学,代表作《孔门理财学》是第一部总结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著作,跨历史、法律、经济等多门学科,讨论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一般经济学说及其在消费、生产、公共财产方面的思想。陈焕章将这些深刻的思想以有趣的故事和典故串联,其中还引用《诗经》诗歌探讨传统家庭经济关系。目前保存完好的陈焕章故居包括着励刚家塾和陈家祠,其中励刚家塾为三间两进,中间隔着天井,门口上方有四角亭,青砖砌墙,主楼有两层,大门上的“励刚家塾”四字为康有为手书。

祠堂是砚洲岛古建筑的另一个代表。砚洲岛目前有4个自然村,20多个姓氏,李氏、罗氏、陈氏、苏氏为岛上的四大姓氏,其祠堂面积、规模均较大,这之中又以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罗氏宗祠最为宏大。据介绍,罗氏宗祠建于1619年,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的宗祠建筑。砚洲岛上还有知青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砚洲红联生产队队部旧址,一楼为“砚洲红联生产队历史展览”,二楼为“砚洲民俗风情展”,展现了人民公社时期社员知青生产、生活场景。

农耕公园

既有古风古韵,更有田园风光。走进田间地头,抬头可见丝瓜、豆角硕果累累,低头可见花生苗郁郁葱葱。“砚洲岛上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植物种类繁多,土特产丰富,沙蚬、粽子、粉葛、头菜、萝卜、香蕉、甘蔗、龙眼都是岛民的家常小食,这里还完整保留着香飘四季的气息,是都市人放飞心情,洗涤心灵的好地方。”谢跃辉称,从空中俯瞰砚洲岛,她就像西江上的一只眼睛,即是西江文眼,也是肇庆的龙眼,希望接下来我们能够全面激活砚洲岛的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努力将砚洲岛打造成为集养生度假、文化体验、创意创作、体育、廉政教育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文化养生岛。


[编辑: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