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街道“四化”建设构筑“四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8-03-29 来源:深圳新闻网     编辑:黄思凌




南园街道“四化”建设构筑“四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圳新闻网3月29日讯 (记者 黄思凌)编者按:南园街道始终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将“为民服务、为民谋福”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立足实际,锐意创新,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精品化、国际化建设,打造创新型、普惠型、高雅型、开放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建设宜居宜业、安全文明南园增添活力,为福田“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着力提升‘文化强区’品质”再立新功。

文化设施标准化,打造创新型服务阵地

“本色+特色”推进场馆设施建设标准化。一是构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街道文体中心打造成为全区街道级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图书馆、书画社、美术馆、非遗馆、演播厅、舞蹈厅、乒乓球室、摄影工作室等十多个功能区科学布局,成为居民文化艺术体验和休闲娱乐活动的良好场地。二是创建特色文化服务场馆。在探索基层文化发展模式中不断创新,成立全区首个街道级美术馆、首个街道级非遗传习馆、全市首个街道敬老摄影工作室,并在所辖11个社区分别设立百姓书画院、百姓琴房、敬老摄影服务点,为居民提供特色文化服务。三是强化社区文体阵地建设。不断挖掘资源,打造南华社区文化广场、埔尾篮球场、新城市星光广场等可举办大型演出的文化广场;推进各社区图书馆、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一社区一文体小公园一文化长廊”建设,加强特色文化场馆与社区文体阵地以及辖区企业、商业活动场地的载体共建、资源共享、服务联动。

“规范+弹性”推进运行管理机制标准化。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场馆管理。制定文化站及文体中心各活动室系列管理制度,汇编成《南园街道文化站管理手册》,并制度上墙;以办理活动证方式加强功能室管理,引导居民安全有序地使用场地和活动器材。二是应民所需调整服务时间。街道文体中心和社区图书馆在全区率先实行弹性和延时服务制度,做到全年365天全开放,街道文体中心每天服务时间12小时,各社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4小时,实现服务时间与居民作息时间相匹配。三是强化保障规范经费投入。落实街道文化工作经费,并制定《南园街道公共文化资助办法》,鼓励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每年分别组织开展1—2场各具特色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并从活动策划、审批及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三)“专才+义工”推进文化队伍建设标准化。一是选齐配强文化专职人员。聘请专业人员担任艺术团团长、书画社社长、体育专干,设置专职图书馆馆长;各社区均以“分管文化副站长+图书馆管理员+社工”模式成立文化服务专业队伍。二是整合资源壮大义工队伍。按照街道一级不少于200人、每个社区不少于20人的标准组建文化义工团队;制定《南园街道文化义工管理办法》和《南园街道文化义工服务队章程》,就文化义工招募、登记、管理、激励等各方面健全相关制度,目前街道、社区两级共招募文化义工约500名;针对有艺术专业技能的义工建立分类细致的人才资源库,并在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中引进相应文化义工参与服务。三是加强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建立街道公共文化工作人员教育培养机制,规定街道、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团队执行效能和服务质量。二、文化服务均衡化,打造普惠型服务模式(一)均等平衡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南园街道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对街道文化站和各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做出基本规定,街道每年组织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不少于200次,各社区分别创建一个惠民文化节庆、一个特色文化品牌、一期特色文化培训,且每年组织各类活动不少于20次,量化式考评机制、标准化服务模式促进了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平衡。(二)立足群众建立亲民惠民服务菜单。一是按需求定服务。定期通过第三方机构问卷调查、网上意见征集等多种形式进行社区文化需求调查,及时根据居民需求确定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社区公共文化供给实现“菜单式”和“自助式”。二是预告活动信息。每月定期以海报张贴、网站公开、微信微博发布、社工服务告知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和特定服务群体提前预告文化活动信息,发布文化菜单,提升文化活动的服务覆盖面。三是服务评价应用。各项文化活动开展中,及时收集公众评价和意见反馈,根据服务效果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三)百花齐放树立特色常态服务招牌。一是“百姓系列”引领普惠型活动常态开展。“百姓琴房”“百姓电影院”“百姓书画院”“百姓讲堂”“百姓换书”等面向广大居民的文化普及活动定期开展;舞蹈、声乐、戏曲、乐器、摄影等文艺培训课程也长期固定开设。二是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形成招牌。“青少年文化夏令营”“艺术微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周”“南园读书月”“我们的节日”“缤纷星期六”等一批具有南园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受居民喜爱,影响日益深远。三是社区常规文化服务精彩纷呈。各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分别开展四点半课堂、国学讲堂、球类公益培训、非遗手工坊、公益电影放映、节日游园等,使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到社区居民生活中。三、文化供给精品化,打造高雅型艺术品牌(一)培育高水平文艺团队。制定《南园街道群众文化团队扶持办法》,加大对各类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育和扶持;每两年进行一次分级认定,对被认定为街道级品牌团队、社区重点培育团队的,从资金资助、业务指导、场地安排等多方面予以重点扶持。辖区文艺团队种类日益丰富,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升,现有街道级文艺团队13支,社区级团队26支,队员达1200多人。(二)树立高质量艺术品牌。一是依托专业文艺团队为居民服务。如深圳爱乐室内乐团举办的“仲夏夜室内交响音乐会”“光荣与梦想新年音乐会”,秋之语合唱团举办的“春天的旋律专场音乐会”等专场演出,零距离地让辖区百姓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二是加强高端文化单位合作。与深圳乐器城、深圳新节拍艺术团、香港国际吉他节有限公司等高端文化产业单位及艺术团体合作,促进街道特色艺术活动的品牌化、体系化,已形成“古典音乐进社区”“民乐进社区”“新年音乐会”“动漫音乐会”等文艺展演系列。(三)提供高水准文化服务。设立街道群众文化学会,策划、组织和开展街道群众文化活动,吸纳多领域艺术家、艺术团队为学会会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服务。同时,建立优质服务供应商目录库,选取优质服务供应商为街道、社区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提供高水准的策划和服务。四、文化交流国际化,打造开放型共建格局(一)群策群力注重文化发展创新引领。创建全区首个街道文化理事会——南园文化理事会,成员包含美术界、音乐界、舞蹈界、影视界、非遗界、文化企业界等各行业专家学者共19人。理事会专家定期召开会议探讨街道文化发展经验和方向,为促进文化交流、广泛吸纳社会优秀资源参与街道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实现人才供给、项目供给、资金供给“三结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集思广益,不断策划推出“百姓系列”“国学系列”“非遗系列”“戏剧进校园”“南园艺术微学院”等一批批创新型经典文化活动。(二)高端引进联手打造跨区域文艺品牌。一是依托本地平台吸引优秀文化资源。利用南园美术馆优势场地资源,吸引全国各地知名艺术家展出精品书画作品,2016年开馆至今已举办“怡园撷青”郭怡孮师生美术作品展等特色书画展13场;与辖区T-Park深港影视创意园联合举办深港双城影像周活动,邀请深港两地著名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纵论中外影视产业发展,搭建起深港影视文化交流的新平台。二是联合举办国际性高水平文化活动。每年一届的“中国•双城国际吉他节”是中国首个以古典吉他为主题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其他如“吉他大师音乐分享会”“‘深港同心 齐诵华章’双城朗诵会”等一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同样广受赞誉。(三)拓宽渠道强化中外文化交流。一是成立“外国友人文化俱乐部”。为居住在辖区内的外国友人提供常规性的图书阅读、艺术培训、文化讲座等服务,并适时举办“外国友人元宵联谊会”“外国友人文化盛宴”等专项活动,使其更好地融入社区大家庭。二是促进中外民间友好交流。邀请澳大利亚知名涂鸦艺术大师进行临街墙绘艺术涂鸦创作,打造街道城市文化亮点;每年举办“筑梦精英美国学生篮球队VS南园街道代表队表演赛”“深圳南园—港澳青年乒乓球邀请赛”“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等交流活动,促进中外民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南园街道 苏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