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在深圳骑单车以后或能走主次干道啦


2017-01-16 来源:读创新闻     编辑:邓涛



1月12日,读创推出关注深圳慢行系统的独家调查,报道了单车及自行车道在深圳城市场景中消失复又出现的过程。其实,早在2011年,深圳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明确提出重构慢行网络,随后完善慢行交通也被写入了《深圳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


1月12日,读创推出关注深圳慢行系统的独家调查,报道了单车及自行车道在深圳城市场景中消失复又出现的过程。深圳慢行系统的建设,也引起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深圳市交委也积极做出回应。

深圳慢行交通

通常意义上,慢行交通除了是中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承载方式,同时也是实现与中长距离的公交接驳,轨道服务延伸的重要方式。


网约单车的火爆与慢行出行的需求

一组数据

根据深圳市交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27日,有4家互联网自行车企业(摩拜、OFO、小蓝、小鸣)登陆深圳,投放车辆约12万辆;而根据各企业推广计划,春节前推广规模将达到21万辆。

深圳全市日均单车使用率约为4次,日均使用人次已达到62万人次。

截止到2016年底,深圳除光明新区外,各区都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全市累计建成自行车租赁点917个,投放近2.7万辆车。

应该说,网约单车的市场火爆程度,给深圳市原有的公共自行车提交了一份“另类的检验单”和发展及完善服务的新思路。

其实,早在2011年,深圳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明确提出重构慢行网络,随后完善慢行交通也被写入了《深圳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

如今,五年过去,深圳慢行交通重构进程如何?


深圳已有自行车道2800余公里

这些年来出台的政策

2013年深圳国土规划部门发布《深圳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作为自行车道设置的标准。推动按片区开展“重构慢行系统”工作,逐步实现由线到网的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目标,整体提升慢行出行品质。在前海、后海、留仙洞等新开发片区,都充分考虑慢行出行需求。

目前,深圳已开通运营8条轨道,轨道总长度达到285公里,跃居全国第三。市交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深圳重点围绕轨道/公交站点周边完善慢行设施,编制完成了包括《轨道站点周边重点片区自行车网点及专用道规划实施方案》、《民治、白石龙、深圳北地铁站周边慢行设施改善规划》、《轨道三期(7/9/11号线)接驳改善规划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并由各区负责推进落实。

据深圳市交委主任于宝明在出席2016年10月份举行的公交都市论坛时透露,“十二五”期间,深圳已基本形成了“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全市拥有自行车道2836公里,可以满足部分市民自行车骑行的需求。而记者了解到,去年随着轨道三期3条线路的通车,交通部门在沿线各站口已建成风雨连廊11.2公里,有效改善了居民慢行环境。

近期,深圳市交委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健康发展,保障市民合法权益;出台《深圳市自行车停放区(路侧带)设置指引》,将与与交警、城管部门密切配合,规范各类自行车停放秩序。

 


自行车“复出”

原则上能走主次干道

深圳市交委相关负责人称,深圳成立初期,城市交通主要以自行车为主,市政道路上有独立的自行车道。但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深圳居民的出行方式有了多层次的选择,轨道、公共交通和小汽车出行已成为城市居民主要出行方式,非机动车的拥有量迅速下降,对城市的道路设施及交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通过采取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共用的模式平衡各种交通出行方式对城市道路空间的需求。

而读创记者了解到,根据上述《导则》的标准,当新建道路或现状道路改建条件较富裕时,在自行车交通出行强度大的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机非共板有分隔的自行车道,通俗的说就是在机动车道平面上划出单独的自行车道,并通过绿化等措施实现与机动车的隔离。而当道路条件有限时,自行车道可根据条件,采用人非有分隔或机非无分隔的设置形式。 各级自行车道原则上设置在主次干道上,支路原则上不设自行车专用道,宜采用机非混行方式

自行车高速公路

深圳在关注!

深圳市交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正密切关注到厦门、北京等国内其他城市在建或计划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工作进展。经了解,厦门云顶路自行车高速公路建设费用较高,按招标合同金额计算约为5300万元/公里。

市交委将综合考虑我市地形条件和城区发展结构,在总结其他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民出行需求和道路、用地等条件,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开展自行车专用道规划建设可行性及试点方案的研究工作。

 


△2009年8月25日,美国纽约,行驶在街头的自行车。美国纽约交通部门倡导环保出行,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08年,纽约的自行车数量增长了35%。(图片来自CFP)

深圳多个区域正在尝试因地制宜

进行慢行系统改善试点


碧波片区压缩机动车道设自行车道

 


读创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了解到,近期,相关部门选择在罗湖碧波片区试点,尝试将碧波一街双向2车道的机动车道宽度从8米压缩为6米,同时适当利用两侧绿化带,将两侧人行道宽度从1米加宽到5米,为行人通行提供充足空间;然后将黄贝路机动车道由原来的10米压缩为7米,在两侧各增设1.5米宽自行车道,用隔离措施将机动车与自行车隔离,为居民自行车出行和与地铁车站接驳提供安全、便捷、独立的空间;此外,将黄贝路沿线商铺门前4.5米宽的建筑退线用地与人行道进行一体化设计,合理布置人行通道空间,实现自行车与行人的空间分离。同时对进行景观整体提升,改善慢行出行体验。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择在碧波片区试点,是因为这里是深圳建成最早的城区,片区以居住小区为主,区域内还设有动漫基地、罗湖区图书馆、音乐厅及多所学校,是典型的生活类片区。根据片区街道特点和相关规划将片区定位为慢行优先、交往为主的安宁街区。在空间分配上,能够重点关注慢行者的感受,将道路资源优先分配给慢行者使用。

而评估结果也让人欣喜。道路改造工程完工后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该片区91%的受访者认为人行环境、步行安全性序有明显改善,94%的受访者表明交通秩序有明显改善,79%的受访者过去一周自己或者家人有采用自行车出行;另一方面,由于改造后道路宽度缩窄转弯半径减少等原因,车行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改造后小汽车交通流量和改造前相比量减少了11%。

福田中心区高品质的慢行城区

福田中心区周边5公里范围慢行系统改善以被纳入该区“十三五”重大项目,并将借鉴哥本哈根、纽约等先进城市管理经验,对全区慢行系统进行整体性规划,建立慢行接驳通道体系、多样化的立体步行系统和自行车快捷通道体系等,初步建成高品质的“公交+步行+自行车”的慢行城区。


△深圳福田中心区步行通道规划方案汇总图。(图片来自福田政府在线)

 

 



△新洲路自行车道(跨北环段)效果图。(福田来自福田政府在线)

作全市试点

规划多条自行车通道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将福田中心区作为全市试点,于2014年历时8个月研究编制了《福田中心区及周边片区慢行系统规划》,旨在区域内提高慢行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根据规划内容,在步行系统方面,福田中心区将针对区域内18条总长21.5km主要步行通道,开展慢行交通稳静化设计,包括进行交叉口窄点设计、人行过街抬高、对角过街设计,以及布设风雨连廊等措施。

并针对人流密集地区设置特色步行系统,主要为结合南侧中现有中轴平台,规划完善约6.0公里的空中连廊系统,大范围增加地面至空中连廊的竖向连接通道;对于福田中心区北部设有图书馆、书城、少年宫等文化公建,周末慢行人流集中,拟在周末封闭鹏程三路-福中一路交叉口,禁止机动车穿越,并在该交叉口及周边路段辅以窄点设计和行人过街抬高,形成周末行人优先区。

此外,计划在福田中心区规划多条自行车主要出行通道,分为对外出行通道及内部出行通道两个部分。对外自行车通道主要包括梅丽路-新洲路、中康路-莲花路-彩田路、莲花路和红荔路等4条通道,总长度约18公里。内部自行车通道主要包括福中路、福华路、民田路、益田路和金田路等5条道路,总长度约7.5公里。


△福田中心区自行车主要通道规划图。(福田来自福田政府在线)

交通稳静化试点已启动

11处过街设施将抬高

读创记者从福田区城管局了解到,上述规划中的慢行交通稳静化试点工程已于去年底启动施工。所谓交通稳静化是道路设计中减速技术的总称,即通过道路系统的硬设施(如物理措施等)及软设施(如政策、立法、技术标准等)降低机动车对居民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负效应,改变鲁莽驾驶为人性化驾驶行为,改变行人及非机动车环境,以期达到交通安全、可居性、安全性问题。

本次试点工程涉及福中一路—鹏程一路、福中一路-鹏程二路、福中一路-鹏程三路、福中一路-鹏程四路、民田路-深南大道北侧辅道、中心五路-福华路、福华一路-民田路、福华一路-中心四路、福华一路-中心五路、福华三路-民田路、福华三路-中心五路等11处交叉口和6处路段人行过街(中心书城路段)设施。具体包括11处人行过街设施抬高,以提升步行通道网络的连贯性、安全性、舒适性;6处道路路口做转弯收窄,以缩短人行过街距离,提升慢行安全性;以及3个路口设置对角斑马线等,从而能够给予行人时空资源上的优先,解决目前慢行出行不便捷的问题。

福田中心区慢行系统项目负责人厉焘表示,上述项目计划于今年5月底完成。

一条500米的风雨连廊

 


△风雨连廊设计方案。(图片来自福田政府在线)

厉焘透露,深圳福田中心区风雨连廊试点建设也刚刚完成方案设计,并经过了专家评审,以及按照专家意见进行了优化完善。初步确定首先将在莲花西地铁站和儿童医院之间,建设500米长的风雨连廊。选择该路段的原因是因为,路段人行道比较宽,实施条件良好,行道树并不浓密,市民对于增加遮蔽设施的需求比较强烈。该项目有望在今年年中开始实施。

厉焘坦言,最初的规划是想实现中心区主要步行道都有风雨连廊,但实践中,因为各种因素可能落地困难,因而只能先试点。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部分道路宽度不足,无法达到实施的技术条件;有的路段要经过商业写字楼前,需与物业沟通,物业方提出存在影响景观、视野、风水等疑虑;还有少数路段,是专家认为,地下步行系统已经比较发达,没有重复建设必要。

至于自行车通道方面,读创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林-彩田片区已纳入深圳16个重点区域之一,将加快开发建设。结合片区未来交通承载需求,该区域将大力增加片区轨道、常规公交设施供给,提升公共交通能力,到2020年片区将有4、9、10号线通达。片区还将通过增加对外通道、完善道路微循环、搭建慢行网络改善优化交通。“十三五”期间,梅林—彩田片区将推进55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10个地块项目更新改造。而福田中心区自行车对外通道规划刚好跨越北环,衔接梅林和彩田,需结合片区的升级改造方案来逐步推进。其中最长的一条自行车通道梅丽路-新洲路,需沿新洲河设置,还涉及到新洲河改造,将与之同步实施。内部自行车通道则主要是在既有慢行通道上对自行车通行条件予以改善来实现。

这样的慢行系统究竟适不适合市民的慢行出行需求,还需有待时间检验。但从设计上,已经关注到出行细节。读创记者将继续关注深圳慢行系统建设。